“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二是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发展。这也意味着,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改造成为未来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三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从事危险废物经营的企业需要向环保部门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严格按照许可的经营方式、危废类别、规模和有效期限进行经营。行业外企业申请许可证从审批到投产运营一般需要3-5年的时间。危废许可证构成行业的重要壁垒。危废行业门槛较高,存在资质壁垒、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
我国曾选择在49个城市新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来推行“城市矿产”,在资源与环境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城市矿产”更多考虑的是区域性资源的综合利用,是“面”。而“无废城市”的建设,是从“城市”本身这一主体入手,是从“点”上探索固体废物综合管理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更具有示范性。从而构建固体废物源头产生量最小、资源充分循环利用、严控非法转移倾倒废物及排放量趋零的长效机制,强调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由试点城市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更具有可复制性。
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两手发力、点面结合、求真务实,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展开,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局良好。
中国水资源具有人均资源量短缺、分布不均匀、水质污染严重等特点。根据《2017中国水资源公报》公布的数据,中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立方米,较2015年增长16.1%,在世界上总体排名第四,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立方米。从人均水资源量来看,我国仅为2,14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从时间空间上来看,整体水资源呈夏秋多、冬春少、南方多、北方少的分布,在宁夏、甘肃、陕西等西北地区,以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中部地区水资源量极为匮乏。水质方面,在十大流域的70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72.1%,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8.9%。十大流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水质保持稳定。我国水务行业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下不断发展。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阔步前进,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加快推进“美丽杭州”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厚植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努力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打造美丽中国的杭州样本,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杭州篇章,推进“美丽杭州”永续发展。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出台《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联合有关部门部署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污染耕地风险排查整治、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试点。建成全国土壤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制定《“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坚定不移推进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2263万吨,同比减少46.5%,其中限制进口类固体废物进口量同比减少51.5%。推进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存在问题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部完成整改。严厉打击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行为,“清废行动2018”挂牌督办的1308个突出问题中1304个完成整改,整改率达99.7%。
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一要“坚定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积极进展与明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为进一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增强了信心和决心。二要“保持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守阵地、巩固成果,不能放宽放松要求,更不能走回头路。三要“精准聚焦”。要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等工作,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四要“协同共进”。要统筹兼顾,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五要“优化服务”。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在生态环境执法督察工作中,要像重视群众信访举报一样,重视并解决企业对环境监管的合理诉求,既做到严格执法,又做到热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