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首场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

2019-01-22 10:46:43
【摘要】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出台《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联合有关部门部署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污染耕地风险排查整治、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试点。建成全国土壤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制定《“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坚定不移推进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2263万吨,同比减少46.5%,其中限制进口类固体废物进口量同比减少51.5%。推进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存在问题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部完成整改。严厉打击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行为,“清废行动2018”挂牌督办的1308个突出问题中1304个完成整改,整改率达99.7%。

 

  1月21日生态环境部2019年新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召开。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刘炳江司长,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先生,介绍蓝天保卫战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新闻发布会由刘友宾主持。

 

  过去一年 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

 

  刘友宾: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

 

  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2019年新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

 

  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全社会广泛关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刘炳江司长,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先生,介绍蓝天保卫战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我先通报几项重点工作情况。

 

  一、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保卫战情况一会炳江司长会作详细的介绍,我这里重点通报一下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的情况。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推进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1586个水源地6251个问题整改率达99.9%。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推进黑臭水体整治,36个重点城市1062个黑臭水体中,1009个消除或基本消除黑臭,消除比例达95%。全国97.8%的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已完成78%。11个沿海省份编制实施省级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完成2.5万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荣获2018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2018年,全国地表水优良(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3.1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1.6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向好。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出台《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联合有关部门部署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污染耕地风险排查整治、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试点。建成全国土壤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制定《“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坚定不移推进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2263万吨,同比减少46.5%,其中限制进口类固体废物进口量同比减少51.5%。推进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存在问题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部完成整改。严厉打击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行为,“清废行动2018”挂牌督办的1308个突出问题中1304个完成整改,整改率达99.7%。

 

  “以案为鉴,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专项治理取得实效

 

  刘友宾:

 

  二、“以案为鉴,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专项治理取得实效

 

  2018年4月,中国环科院原院长、原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委员孟伟因严重违纪违法,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为深刻汲取孟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教训,2018年7月至12月,生态环境部党组和驻部纪检监察组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开展“以案为鉴,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专项治理,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是把政治建设贯穿始终,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部党组把专项治理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央和国家机关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指示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部党组从自身做起,每名党组成员认真参加所在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认真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推动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来、实起来。

 

  三是把自己摆进去,确保重“案”更重“鉴”。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自身存在的问题、应该承担的责任“摆进去”,由“局外人”变成“局中人”。

 

  四是注重教育引导,真正做到触及思想直击灵魂。突出教育内容的真实性、警示性,又突出可读性、针对性,做到入脑入心,提升教育效果。

 

  五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巩固专项治理成果。部党组与驻部纪检监察组建立通报日常监督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或突出问题等“四项协调机制”,推动形成管党治党合力。

 

  专项治理以来,部系统及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各级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规矩意识、工作热情、精神品质明显改观。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巩固拓展“以案为鉴,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专项治理成果,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建设,推动生态环境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水平不断提高。

 

  启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刘友宾:

 

  三、启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2018年初,“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列为中央深改委2018年工作要点。生态环境部党组高度重视,组织力量深入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多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研究制定《方案》。《方案》经中央深改委审定后,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方案》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在全市域范围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到2020年,系统构建“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探索建立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为建设“无废社会”奠定基础。

 

  《方案》主要提出六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二是实施工业绿色生产,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三是推行农业绿色生产,促进主要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四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五是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强化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六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产业发展新模式。

 

  下一步,我部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启动试点城市筛选工作,组建专家团队,指导各地试点实践,力争通过两年试点,在全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

 

  全国生态环保工作会议部署2019年工作

 

  刘友宾:

 

  四、全国生态环保工作会议部署2019年工作

 

  1月18-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结2018年工作进展,分析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2019年重点工作。

 

  2019年,生态环境部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做到稳中求进、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两手发力、点面结合、求真务实,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将重点做好以下12项工作:

 

  一是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继续推进全国“三线一单”编制和落地并制定指导意见。制定实施支持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环境政策举措。

 

  二是加强重大战略规划政策研究制定。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迈向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等前瞻性研究,结合生态环境职责的“五个打通”,谋划好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三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认真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继续实施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行动。

 

  四是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实施长江保护修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攻坚战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

 

  五是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抓好土壤污染防治法落实,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做好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组织实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行动方案。

 

  六是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制定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办法。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七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深入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督促落实好《“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组织研究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任务。

 

  八是持续提高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水平。深入贯彻核安全法,加快完善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协调推进落实国家核安全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体系。

 

  九是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推动出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启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统筹安排强化监督工作。

 

  十是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十一是提高支撑保障能力。推进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制修订,深入开展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推动加快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推动建设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构建国家生态状况监测网。基本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十二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巩固“以案为鉴、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专项治理成果,着力打造生态环保铁军。

 

  会前,生态环境部召开了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视频会议,对全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进行部署。会议期间,套开了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扶贫工作会议,对扶贫攻坚战相关工作作出安排。

 

  下面,请刘炳江司长介绍情况。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刘炳江司长

 

  2018年全国338个地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3%

 

  刘炳江: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借此机会,先向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快乐。首先,我谨代表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对大家长期以来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借此机会,我就大气污染防治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2018年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主要进展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打赢蓝天保卫战进行战略部署。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国人大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推动各项法律要求得到全面落实。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各省(区、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层层传导压力。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完善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

 

  二是推动产业、能源、运输和用地结构持续优化。稳步推进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全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8.1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的80%;完成工业炉窑排查治理1.3万台(座),完成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2.8万家。全国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小锅炉3万余台,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由12个增加到35个,完成散煤治理任务480万户。印发《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全面统筹“油、路、车”,今年1月1日,全国全面供应国六汽柴油。全国铁路货运总量同比增长9.1%,淘汰老旧机动车200多万辆,推广应用新能源车100多万辆。全国秸秆焚烧火点数同比下降30%,其中东北地区同比下降约48%。

 

  三是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战。制定实施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秋冬季攻坚方案,精准施策,细化重点城市项目措施,严格禁止“一刀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重点区域参与应急管控的企业合计约12万家,实施大范围应急联动。从全国抽调执法人员1.2万余人(次),开展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向各地交办2万多个涉气环境问题。

 

  四是大气环境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建设区县空气质量监测站点3500多个,基本覆盖中东部省份各个区县。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发布范围从74个城市扩大到169个城市。8188家涉气重点排污单位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并联网,依法公开排污信息。全国6113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实现国家-省级-城市三级联网监控,各地安装机动车遥感检测设备639台(套)。多地通过安装微站、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对工地扬尘、秸秆露天焚烧实时监控。积极推进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基本摸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传输规律和主要来源。

 

  二、2018年空气质量状况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1.8%、10.2%、10.8%;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1%。原来位于重点区域的珠三角,PM2.5浓度持续降低,连续四年总体达标;重点区域的另一个省份浙江省,PM2.5总体浓度也已经达标,从“十三五”空气质量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来看,PM2.5未达标的262个城市平均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4%,相比2015年下降24.6%;338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3%,相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均超额完成时序进度和年度目标要求。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处高位,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等方面问题仍然突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三大重点区域单位面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大气污染防治仍然任重道远。

 

  三、2019年工作安排

 

  2019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攻坚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精准聚焦,协同共进,优化服务,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推进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下面,我很高兴接受大家的提问。

 

  刘友宾:下面,请大家提问。

 

  臭氧浓度增幅明显收窄 北京市连续三年臭氧浓度持续下降

 

  封面新闻记者:2018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中其他污染物浓度都同比下降,但臭氧浓度同比上升,这表明臭氧污染问题正日益凸显,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哪些针对性治理措施?

 

  刘炳江:关于臭氧污染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实际上要回答我国臭氧污染的现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未来的趋势如何。

 

  我们国家臭氧的空气质量标准是160微克/立方米,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过渡值相衔接,接近发达国家的标准。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臭氧8小时最大值第90百分位数平均浓度为151微克/立方米,总体上是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虽然增长了1.3%,但相比前几年的增幅明显收窄。日评价方面,2018年全国338个城市的轻度污染天次比例为7.2%,中度污染很少(1.2%),重度污染极少(0.1%),没有严重污染。北京市连续三年臭氧浓度持续下降。当前我国臭氧污染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光化学烟雾事件时期的历史水平,我国未出现光化学污染事件,未来发生的可能性也极低。

 

  从世界卫生组织按照各种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程度来看,臭氧污染仅排在第32位,远低于其他因素。且臭氧污染可防可控,科研监测发现,从室外到室内臭氧浓度迅速下降,由40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高值降至60微克/立方米以下的环境背景值。为提醒人们防范臭氧污染,从2015年起,全国338个城市1436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均开展了臭氧浓度监测,逐小时向社会公开。有人借机炒作中国的臭氧污染,在实时公开的情况下,是没有用的。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臭氧污染防控。臭氧的形成主要是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大量排放,在高温强光照天气下形成,解决臭氧污染问题的核心就是协同减少两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明确要求NOx下降15%、VOCs下降10%,这都是有法律效力的指标。我们已经颁布实施了《“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去年6月份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更详细的要求,去年2.8万家企业进行了VOCs综合治理,今年一批关于VOCs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将颁布实施,我们坚信臭氧污染上升的势头能得到有效缓解。

 

  会同卫健委制定第一批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

 

  凤凰卫视记者:请问《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的制定目前已经到了什么阶段?什么时候可以公布出来?

 

  刘炳江: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通过进入大气环境,并且通过吸入或其他暴露途径,会对社会公众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通常都发布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进行严格管控。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也明确提出要公布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目前我们会同卫生健康委制定了第一批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已社会公开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很快就会发布。第一批名录共有11种污染物,其中5种是重金属类物质,6种是挥发性有机物。

 

  有毒有害污染物是我们在常规污染物的减排基础上,将其逐步纳入严格管控。事实上,为保障社会公众健康,除《大气法》外,新修制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均提出,要发布有关污染物和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通过严格管控,避免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等。2017年12月,我部会同有关部委发布了第一批《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包含22种化学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筛选出排入大气环境的11种化学物质作为此次名录的管控污染物。名录发布后,我们会加大科研、监测能力,纳入企业排污许可证严加管控,实行风险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和管控需求,适时调整名录。

 

  汾渭平原纳入大气治理重点地区 PM2.5浓度不降反升局面得以扭转

 

  中央电视台记者:随着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推进,京津冀及周边等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其他一些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却逐渐凸显。例如汾渭平原虽然列入了大气治理重点地区,但目前污染仍较为严重。请问汾渭平原空气质量差的原因是什么?生态环境部针对汾渭平原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还将有何安排?

 

  刘炳江:汾渭平原确实是去年第一次纳入国家重点控制区域,汾渭平原关东地区五个市,山西四个市和河南两个市,地形大体类似倒L型的区域。纳入重点控制地区,主要考虑到汾渭平原直到2017年空气质量持续不降反升,成为空气质量最严重区域之一。

 

  大气污染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一是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燃煤污染特征明显。陕西、山西是产煤大省同时也是煤炭消费大省,汾渭平原煤炭消费更集中,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比近90%,远高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

 

  二是区域产业结构偏重,工业污染排放量大。汾渭平原多焦化、钢铁等重化工企业,企业规模偏小,装备水平较低,且多数钢铁、焦化企业尚未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火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比例低于京津冀水平,污染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是公路运输污染问题突出,过境车辆排放量大。汾渭平原是陕、蒙、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普遍以公路运输为主,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更加大了公路运输压力,此外,各城市重型车排放监管薄弱,部分城市油品质量亟待提高,运输污染问题突出。

 

  四是特殊地形和气象条件,使污染物不易扩散。受山脉阻挡和背风坡气流下沉作用影响,汾渭平原地区易形成反气旋式的气流停滞区,在污染阶段地面辐合形势明显,污染物辐合后被困,不易扩散。

 

  为解决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问题,提高汾渭平原治理大气污染的内生动力,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将汾渭平原列入重点区域,成立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加强联防联控。

 

  二是出台工作方案。印发实施《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细化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措施,针对汾渭平原特点,强调以燃煤污染控制为重点,切实抓好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和“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

 

  三是强化监督执法。从2018年6月起,从全国抽调环境执法人员,对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开展强化监督,发现涉气环境问题交办地方整改,有效遏制了违法排污行为。

 

  四是加强科技支撑。启动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公关项目,2018年将“一市一策”跟踪研究范围扩大到汾渭平原11城市,派出攻关专家团队驻点指导,摸清各城市大气污染现状,提出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

 

  可以报告给大家,2018年,汾渭平原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54.3%,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58μg/m3,同比下降10.8%,比2015年下降4.9%,扭转了自2016年以来不降反升的局面。下一步,我部将针对当前汾渭平原在大气污染防治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深入指导,持续发力,有效推动汾渭平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谢谢!

 

  将对重点区域秋冬季改善目标未完成城市启动问责

 

  北京晚报记者:与2017年攻坚行动方案相比,2018年攻坚行动方案有哪些新特点、新措施?目前2018年攻坚行动取得哪些进展和成效?去年10-12月份公布的攻坚地区空气质量情况,有些地方任务完成不理想,请问对这些攻坚行动目标没有完成的地区将如何进行问责?

 

  刘炳江: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关于是否问责,既然是打赢蓝天保卫战,那就军中无戏言,言必行,行必果,完不成任务必将问责。现在每个月通报各地改善情况,气象的因素在今年重点区域的各个城市的目标中已经充分考虑了。现在正在制定问责办法,一旦完不成必将问责,包括公开约谈、区域限批等措施,对此我们要态度坚决。

 

  第一个问题,关于今年秋冬季和以往比有什么新特点,新特点很多,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第一,强化重污染天气的应对工作。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的重中之重是重污染天气应对,这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相关的问题。加强空气质量的预测预报工作,我部与中国气象局密切合作,形成中长期、短期和邻近预报相结合的业务化预报模式。当前可以实现每天预报未来7天区域空气质量级别和10天污染潜势分析的业务化预报能力,对重污染过程的预报准确率超过90%以上,为提前采取措施提供了有效支撑。

 

  第二,建立科学治霾,精准治霾体系。在监测能力上,已经建成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能够确定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传输途径,能够提出较为准确的实施方案,靶向性解决问题。大气攻关中心的科学家每天驻点开展研究,帮助地方政府提供解决方案,地方政府也搭建了很好的大气污染治理综合平台,能够有效调动各部门资源,共同开展治理工作。

 

  第三,强化执法监管。在执法监督方面应用更多的科技手段,诸如网格化管理、热点筛选等方式都已经普及到执法人员,便于现场执法督查,发现问题,也通过这些问题的反馈,能够定向的施策。

 

  第四,稳妥推进重点任务措施。例如今年在推动农村清洁取暖方面,我们是用稳妥的方式,让地方自下而上的统计任务目标,以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根据工作能力和气源、电源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任务。今年京津冀改造任务362万户,生态环境部现场工作组对改造完成的每家每村,每村每户都走访到位,发现的问题立即解决。谢谢!

 

  初步摸清“2+26”城市污染特征和来源 提出“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方案

 

  经济观察报记者:请问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贺克斌:攻关联合中心成立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形成了大气重污染成因的基本科学共识;初步阐明了重污染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机制及其综合作用;基本实现了空间上城市尺度、时间上过程尺度的重污染过程精细化定量化描述。二是首次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编制了“2+26”城市的排放清单,形成区域清单数据产品;大幅提升了清单的时空分辨率,更好地支撑精细化的污染源管控;提出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非电行业重点排放源及重点污染物的强化管控措施。三是建立重污染预测预报、会商分析、预警应急、跟踪评估和专家解读等全流程的应对技术体系,区域性的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显著提升;提出“2+26”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时间和改善路线图,支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四是开展城市颗粒物来源解析、排放清单编制与“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初步摸清了“2+26”城市污染特征和来源,提出了“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方案。

 

  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发挥的作用可以主要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是在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上,预报技术的发展,从之前的3天精准预报和7天趋势预报突破到3-5天的精准预报和7-10天的趋势预报,重污染过程预报准确率近100%,为重污染的提前应对赢得了管控时间,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累计起点和峰值浓度,大大提升了重污染应对的时效性;结合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化排放清单产品编制了重污染应急预案,应急措施实现了精准化、动态化、差异化调整,大大提升了重污染应对的有效性。二是在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上,“2+26”城市及区域精细化来源解析结果和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支撑了各地方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提高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性和精细化;“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形成了“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工作模式,促进了研究成果的落地应用,有力的支撑了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和决策。

 

  北京减排量不足以支持PM2.5持续下降 解决传输通道污染成为当务之急

 

  界面新闻记者:当前,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想问未来的治理空间会在哪里?目前还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2019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措施是什么?另外,北京去年实现了51微克/立方米的好成绩,请问今年北京在制定大气污染治理目标上会有哪些考虑?

 

  刘炳江:提了三个问题,硬骨头,还有2019年主要措施,还有北京2019年的PM2.5目标,第三个比较难回答。

 

  确实,从2013年《大气十条》开始到2017年结束,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好干的活干了不少,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但也不是说彻底干完了,因为各个地方进展不一样,比如汾渭平原滞后5-6年。总体来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往下走重点还是几个结构调整的问题。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交通结构以重型货车公路运输为主,用地结构方面有大量露天矿山、建筑施工也比较多,给大家一组数据说明。每平方公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是全国平均值的4倍左右,远远超过环境容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一旦气象条件不利,就会发生重污染天气。这个区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2%,生产了43%的粗钢,49%的焦炭,60%的原料药,32%的平板玻璃。全国煤炭消费大省都集中在这个区域。84%运输量通过公路运输,柴油货车量大面广。还有用地结构方面,这个区域是露天矿山最多的一个区域,仅河北省就有近两千个露天矿山,建筑施工也很多,各个城市少则几百个,多的几千个。

 

  下一步,要按照国家的大政方针,针对硬骨头一个一个啃。第一个大块就是稳步推进清洁取暖,在推进过程中,坚持统筹协调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坚持以供定需、以气定改、先立后破,根据清洁能源供应量确定改造任务;坚持因地制宜,多元施策,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清洁取暖,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

 

  第二个是调产业结构,树立行业标杆,推进分类处置,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提上日程。

 

  在运输结构调整方面,交通部会同9个部委细化任务目标,强化组织实施,在拉单挂账式补这个短板,尤其是京津冀交通结构的调整,京津冀煤炭的运输基本上改成铁路运输,铁矿石基本上改成铁路运输,一大批企业铁路连接线都启动建设,有时间节点、有任务量,这些在地方都是难点工程,但是要一点点把硬骨头啃下来,确保运输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2019年的措施很多,是一个综合施策的工作,现在我给介绍其中三项重点措施:

 

  第一是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这是国务院定下来的一个任务,煤电行业超低排放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80%完成改造,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煤炭发电体系,国内国外都有口皆碑。各地在充分借鉴电力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技术成果和经验做法基础上,推进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已经储存了不少的好例子、好典型。这里要指出的是,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是全流程、全过程的管理理念,对钢铁企业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和大宗物料产品运输等全面提出量化指标要求。我们会同有关部委研究起草了《关于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争取尽快印发实施。

 

  第二是有效推进清洁取暖,目前还在采暖季,各部门密切关注,发展改革委实行天然气保供日调度机制,密切监测供需缺口,协调做好取暖保供各项工作;对涉及供暖保障方面的信访投诉、网络舆情等信息,生态环境部等第一时间派工作组现场核查核实,对问题属实的督促解决。等这个采暖季过后,我们将会同各地科学合理安排2019年散煤治理计划。

 

  第三就是推进VOCs治理,VOCs既是臭氧又是PM2.5前体物,去年治理了2.8万家,今年将出台低挥发性涂料产品质量标准,因为涂料的VOCs排放主要在使用环节。我们也将发布涉VOCs排放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加快VOCs综合控制步伐。

 

  “十三五”环境空气质量约束性指标要求到2020年,北京市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30%,从81μg/m3下降到56μg/m3,平均每年需下降5μg/m3,从历年改善情况来看,全国每年下降4μg/m3,实现该目标任务非常艰巨。近年来,北京市和各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京津冀协同区域其他省市也深入开展区域联防联控;我部联合京津冀晋鲁豫6省(市)人民政府共同出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持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同期北京市气象条件总体比较有利,颗粒物浓度明显降低。2018年北京市PM2.5浓度为51μg/m3,同比下降12.1%,比2015年下降37.0%,大幅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

 

  在看到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北京市空气质量相对高位运行的状态是十分脆弱的。受到风速、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空气质量会出现波动,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情况下表现就更为突出。1月12日夜间,受静稳天气影响,北京市又经历了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说明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极易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加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煤炭消耗量高、机动车排放量大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因此,大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既要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持久战,又要打好攻坚战。

 

  北京的减排量不足以支持北京控制质PM2.5持续下降,解决传输通道污染也成为当务之急。北京2019年目标从长期看与北京的疏解非首都功能进度有关,但是短期来看,由于气象条件确实不利,如11、12月份北京还有沙尘天气,北京2019年目标就是坚守阵地,把51微克巩固住,就是最大的成就。

 

  谢谢。

 

  入海、入河排污口整治行动启动 把向渤海和长江排污的“口子”查清楚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生态环境部近日启动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请问排污口排查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刘友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2019年,我部会同相关地方政府全力推进渤海入海排污口和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主要的整治范围是渤海入海排污口和长江入河排污口,把所有向渤海和长江排污的“口子”查清楚,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整治。主要目的就是要让那些长期以来和我们“捉迷藏”“躲猫猫”的排污口无处遁形,让他们露出本来面目,接受行政监管,接受公共监督。

 

  专项行动的工作任务,可以概括为“查、测、溯、治”四项重点任务。一是“查”,摸清入海、入河排污口底数。全面掌握排污口的数量及其分布,建立排污口名录。二是“测”,开展入海、入河排污口监测。了解排污口污染排放状况,掌握污染物排放量。三是“溯”,进行入海、入河排污口污水溯源。在监测基础上,开展溯源分析,查清污水来源,厘清责任。四是“治”,整治入海、入河排污口问题。在排查和监测的基础上,按照“一口一策”的要求,推进排污口规范整治,完成整治方案制定并推进实施,有效管控入海、入河排污口。

 

  专项行动工作将采取“试点先行与全面铺开相结合”方式,由试点城市先期开展、其他城市“压茬式”推进各阶段工作。试点城市将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无人船监测、智能机器人探测和执法人员现场核查等多种手段,尽快掌握入海、入河排污口情况,形成行之有效、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程序和规范,为在渤海、长江全面铺开排查整治工作积累经验。

 

  1月11日,我部在唐山市已召开“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暨试点工作启动会”,打响了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发令枪”。近期,我部还将全面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2019年工作重点是做好排污口排查和监测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2019年6月底前,试点城市完成摸底排查,并同步开展监测工作;其他城市通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测等手段开展自查。2019年底前,完成入海、入河排污口排查和监测。同时,鼓励各地主动加压,因地制宜,把溯源和整治的任务开展起来,形成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海、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为渤海和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奠定基础。

 

  面对不利气象条件 今冬大气污染治理坚持四个“不放松”

 

  路透社记者:近期北方地区经历了几次重污染天气过程,据我们了解,一些在2018年12月底暂时停产的企业元旦之后复工了,这是不是雾霾返场的原因之一?另外,我们注意到统计局公布了第四季度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想问一下今年将采取那些措施来协同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

 

  刘炳江:我们现在秋冬季攻坚战其实是京津冀及周边28个城市,长三角11个城市,汾渭平原11个,一共80个城市。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1月19日,三大重点区域80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其中汾渭平原下降了4.5%,长三角下降了11.5%,只有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有所上升。

 

  2+26个城市PM2.5上升了9.2%,北京上升了14.9%,数据是对的。进入2018年秋冬季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偏少,静稳天气频发,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接近十年来平均,较去年同期偏差。特别是11月下旬至12月初,受沙尘过境、大范围高湿、大雾等极端天气影响,发生两次近10天的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今年1月初,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又经历一次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静稳、高湿的不利气象条件促使大气污染物快速积累并加剧二次转化和吸湿增长,持续时间长达近13天。中央气象台2018年秋冬季发布的大雾预警比2017年同期增长47%,其中橙色大雾预警增了一半。经我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会商,今年1-3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温度较往年偏高,降水偏少,大气扩散条件偏不利;汾渭平原基本持平,长三角地区略好变好。面对不利形势,在打秋冬季这场攻坚战的时候,我们有几个不放松。

 

  一是紧抓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不放松。加强预测预报会商,规范细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应急减排措施均落实到具体的生产工序和生产线。2018年秋冬季,我部组织召开15次重污染天气研判会商,8次决策会商。印发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预警提示函5次,指导各地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

 

  二是紧抓精准治霾不放松。严禁环保领域“一刀切”,指导地方逐行业开展污染绩效评估,树立行业环保标杆,对达标企业和标杆企业给予政策鼓励。充分发挥大气重污染成因攻关中心的资源力量,组织优秀科研团队,指导重点地区开展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等科技攻坚,指导各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三是紧抓散煤治理不放松。在确保温暖过冬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散煤治理工作。我部冬季清洁取暖保障工作组逐村入户逐一核实散煤治理工作落实情况,坚持以气定改,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的原则,强化气源电源供应保障,保障温暖过冬和清洁取暖两个民生工程顺利实施。

 

  四是紧抓监督执法不放松。持续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重点监督检查散煤清洁替代、“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和企业违法排污行为。针对大气污染治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污染问题突出、空气质量恶化的地区,强化问责。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拉条挂账”式管理,由政府统一协调各部门落实整改。

 

  关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环保和经济是一体的离不开的,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2019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攻坚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守阵地、巩固成果,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更加重视系统谋划。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可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安排治污进度要求。对散煤治理工作,严格按照以供定需、以气定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先立后破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确保北方地区群众安全取暖过冬。

 

  二是更加重视精准治污。充分应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精准施策,力争用最小经济社会成本换取最大的环境效益。在重污染天气应对过程中,开展精准预测预报,尽快实现区域层面7天、城市层面10天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为企业采取应急措施尽可能留下充裕的准备时间;实施减排措施清单化管理,根据污染传输路径实施精准打击,严格禁止“一刀切”行为。

 

  三是更加突出重点。从污染物上,聚焦当前环境空气质量超标最严重的PM2.5。重点区域聚焦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和汾渭平原。从时间尺度上,更加聚焦秋冬季污染防控,着力减少重污染天气。重点措施方面,更加强调突出抓好工业、散煤、柴油货车和扬尘四大污染源的治理。

 

  四是更加突出依法治污。我们将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对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坚持铁规执法、铁腕治污,严厉打击,督促企业坚守法律底线,依法生产经营,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坚决依法整治。对于合法守法企业,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重视并解决企业对环境监管的合理诉求。

 

  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将逐步扩展至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进入攻坚期,请问贵部对行业深度治理是如何考虑的?如何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刘炳江:推进工业行业深度治理是有效降低全社会污染排放、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分类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

 

  第一个重点是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工作,目前,很多钢铁企业积极响应蓝天保卫战要求,已经在开展超低排放改造,钢铁行业深度治理将是2019年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

 

  第二是推进重点区域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通过加严排放限值,推动行业治污设施升级改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于2018年10月1日起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下一步将逐步扩展至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其他区域。

 

  第三是推进VOCs治理。VOCs治理工作量大面广,前面已经说了,排放标准将陆续发布,去年完成了2.8万家治理工作,今年将继续推进,既是为了解决臭氧问题,也是为了PM2.5。

 

  行业深度治理不会铺的面非常大,重点在重点区域抓好这些工作。

 

  对于污染治理工程,包括VOC治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同等规模钢铁企业,有的花几个亿,有的仅几千万,治污工程的基础硬件配置达不到要求,肯定会出现问题。所以第一从大的方面来说,环保服务行业要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在同一个行业中,不能因为对环保投入高、运行好、环保成本高而不挣钱,而让那些投入少运行差的企业多赚钱,首先要解决这个方面配置问题。

 

  第二从市场角度来说,培养一批业绩好、声誉高、有治理能力一些治理公司,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机会,让他们去把这个市场做大,培养国家级的大的环保治理公司,同时也是服务公司。

 

  另外,我们要为企业做好服务,包括出台技术指南、工程规范等。谢谢。

 

  55.8万个农用地详查点位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工作已完成

 

  澎湃新闻记者:《土壤污染防治法》已于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请问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贵部已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安排?

 

  刘友宾:为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纲领。近年来,国家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土十条”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生态环境部会同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扎实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截至2018年12月29日,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完成55.8万个农用地详查点位、69.8万份详查样品的采集制备与分析测试工作,并上报农用地详查初步成果。

 

  二是源头治理。“十二五”期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超额完成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7年减少15%的目标。为进一步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我部印发《关于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的意见》,要求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重金属污染物,坚决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是管控风险。原农业部会同我部在江苏、湖南、河南3省部署开展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试点工作;在湖南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休耕30万亩。各地积极探索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模式,如将受污染耕地转型发展花卉苗木或种桑养蚕等,实现安全利用。

 

  四是织密法律标准网络。《土壤污染防治法》已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我部发布并实施《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会同原农业部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试行)》),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做好摸底工作,抓紧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着力推进安全利用,有针对性治理污染农用地。二是进一步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重金属污染区域,严厉打击涉重金属非法排污企业,切断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降低粮食重金属超标风险。三是严格管控重污染耕地用途,禁止种植食用农产品。谢谢。

 

  多国治理经验表明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 本地排放治理尤为重要

 

  中新社记者:我们注意到,近期韩国有一些媒体又在集中报道所谓“中国大气污染影响韩国”,请问您对此怎么看?

 

  刘炳江:大气污染是区域性问题,在同一空气流场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区域各城市的污染物存在相互影响。这也是我国确定重点区域,开展联防联控的理论基础。但对于相互间传输影响的定量化分析等问题,还需要在科学层面达到共识。多年来,生态环境部与包括韩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开展了良好的环境合作,为推动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中韩两国的环境专家保持了密切的沟通与合作,并与日本科学家一道,开展了东北亚空气污染物长距离输送项目。

 

  我国空气质量持续大幅改善,2013年以来,中国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40%以上,而根据公开的监测数据,韩国首尔市PM2.5浓度基本稳定且略有上升。前段时间,美国阿冈国家实验室联合韩国科学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通过卫星遥感反演研究,揭示了首尔都市圈的排放清单对NOx的排放量有明显低估。

 

  多国治理经验表明,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大城市的本地排放治理尤为重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大气污染,环境空气质量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我们在治理污染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应对环境问题,应该在立足治理本地污染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和全球合作。中国愿积极继续参全球环境治理进程,分享相关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亚太地区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将充分考虑现有技术可达性

 

  新华社记者:近日《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阶段已经结束了,之前督察回头看的时候宁夏有一家制药企业因为恶臭扰民的问题被公开通报。企业最后决定整体搬迁。请问恶臭污染治理难度大不大?标准可行性怎么样?

 

  刘炳江:恶臭污染是典型的扰民污染,人民群众投诉比较多。对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现在已经收到了一些反馈意见。你所提到的宁夏这家制药企业就是典型的在原料药制造发酵过程中有恶臭污染物排放,致使周边群众难以忍受。

 

  目前我国恶臭污染物控制技术已取得显著进步,已经从单一处理向多种技术组合式应用处理发展,恶臭气体的去除率有较大提高,能够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目前标准的修订已充分考虑现有技术的可达性,是基于现实可达的,我们还会在充分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专家座谈会,不断完善恶臭标准。谢谢。

 

  谈临汾空气质量排名垫底:重污染企业多、污染排放量仍处高位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中,我们看到临汾市位列倒数第一,请问排名垫底是因为不努力还是因为之前的数据有问题?另外,最近河北省提出,有一些城市要退出钢铁业,请问这将对“2+26”城市大气治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刘炳江:临汾市2018年开展了大量工作,二氧化硫浓度最高从1000多微克/立方米降到400微克/立方米,高值明显降低,但是由于当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加之重污染企业多、排放强度大,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处在高位,导致2018年排名倒数第一。此外,临汾监测数据造假,触及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有关部门已对此严肃处理,涉案人员也受到法律制裁。

 

  贺克斌:刚才提到河北一部分城市要退出钢铁业,我想这对“2+26”城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相比汾渭平原或周边城市,河北面临的大气污染治理的压力应该是最早的,从2013年以来《大气十条》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河北的城市应该说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报道程度最早,所以倒逼治理的启动时间也相对早一些。一些城市在污染源的减排排序上已经把产业结构问题摆上了日程,因为末端减排的空间已经很小了,也拿不到更多战果了,所以把治理重点从末端治理变为结构调整,我认为这是标志性的。我们都知道河北钢铁工业比较集中的,但是钢铁工业的结构改变或者退出,它的减排不仅仅是钢铁本身,还有企业内部的无组织排放减少,以及相关能耗,就是燃煤的影响,还有企业物流,包括产品原料的运输,这是一个结构性调整。通过攻关项目一市一策关于排放源的分析,使得地方领导逐渐看到抓结构优化调整,可以带来的减排量对空气质量影响的收益预期。所以我认为这对其他城市在攻坚战里面逐渐的从末端减排走向结构调整,还是有示范意义的。

 

  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行政手段会逐渐弱化,经济手段会更加增强

 

  21世纪经济报道: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生态环境保护投资数据非常可喜,增长4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也提到要发挥好经济手段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请问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炳江:先说大气方面,这几年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大气污染力度都很大,逐年增加,去年达到200亿,是这几年来最多的一年。如果没有大气专项资金,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工作撬动不了,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范围从原来12个市增加到35个市,支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清洁能源替代。

 

  今后,行政手段会逐渐弱化,经济手段会更加增强。据我所知,财政资金、债券、基金现在都在运作,企业投入、政府资助比较到位,这些方面我觉得你的判断是对的。

 

  更新发布31个省级环境部门发言人名单:欢迎媒体朋友们联系他们

 

  新京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一下贺克斌院士,2018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中,天帮忙因素占了多少比例?2019年气象条件预估情况怎么样?第二个问题问一下刘友宾司长,去年发生的福建泉港碳九事件、河北曲阳事件等,暴露出环保舆情应对还存在一些问题,请问今年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考虑和安排?

 

  贺克斌:我们讲空气质量改善两大因素,人为减排和气象条件影响。大家可能也听到过内因是排放,外因是气象的提法。2017和2018年这两年,整体上气象条件在空气质量改善中是处于一个助推作用的。大家可能还记得2017年的1月份有一个连续的重污染过程,那个时候气象条件比较差的,2018年的头三个月相对来说气象条件是有利的。刚才刘司长讲到了,2018年10月以来与2017年同期相比,气象条件是变差的,特别是11月。

 

  去年我曾经讲过2017年跟2016年比,改善幅度里面人占了70%,天占了30%。按照2018年跟2017年来比略好一些,通过空气质量模型和气象综合指数分析,初步的结果,浓度下降人的努力占了三分之二左右,天的帮忙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谢谢。

 

  刘友宾:我们高度重视新闻发布工作,把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布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的时候把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一并安排,一并要求。2017年,我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明确要求省级环保部门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向媒体和公众提供环境信息,解读环保政策,回应社会关切。在去年5月份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上,李干杰部长明确要求,要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媒介素养和舆论传播引导专业化能力。对于涉及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的政务舆情,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快速反应,主动回应,决不能让谣言跑在真相前面。在刚刚闭幕的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干杰部长再次强调,要不断健全新闻发布制度。

 

  2018年1月,我部首次向社会公布31个省级环保部门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机构名单。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积极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31个省级环保部门全年组织开展新闻发布活动286场,各地新闻发言人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走上发布台,向社会公众传递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工作进展,回应公众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切。此外,一些地方不断丰富新闻发布形式,如开设“环保曝光台”、组织媒体“伴随式”采访、组织环保厅长与网友“面对面”座谈等,还有一些地方通过培训、评选、考核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新闻发布工作。

 

  但是,我们清楚认识到,生态环境系统新闻发布工作起步晚、基础差,一些地方新闻发布工作还存在不规范、不及时、不主动等问题,新闻发布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不愿说、不善说、不敢说等问题还存在。一些舆论热点还没有能够及时、有效回应,个别省份至今还没有按照要求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

 

  下一步,我部将进一步督促各级生态环保部门继续完善例行新闻发布制度。2019年要求省级生态环保部门至少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有条件的地方召开月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同时,要及时回应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天,我们将发布更新后的31个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新闻发言人名单,欢迎媒体朋友们及时和他们联系。谢谢。

 

  进一步加大力度控制VOCs 推动改善PM2.5浓度同时把臭氧浓度降下来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近期美国哈佛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布了一个联合报告,提出臭氧上升跟PM2.5治理是有关联的,请问您对此怎么看?

 

  刘炳江:谢谢你的提问,我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哈佛大学和南京工程学院联合发表一篇论文,主要观点是中国的PM2.5浓度下降40%以上,由此导致臭氧浓度上升。我也问过国内专家,大家基本上赞同这个观点,因为是两方面的原因:臭氧的前体物主要是VOCs和氮氧化物,这两种物质在强光照、高辐射,以及强氧化性的情况下容易生成臭氧,如果PM2.5浓度过高,光照和辐射就会减弱,不利于臭氧形成,反之,会导致臭氧浓度上升。第二,PM2.5浓度降低,使得反应活性物质的吸附量减少了,导致大气氧化性增加,有利于VOC和氮氧化物转化成臭氧。

 

  这个问题提醒我们在重视PM2.5的同时,还要协同治理臭氧。关于VOCs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末端控制标准都会陆续出台。因为VOCs既可能转化成PM2.5,又是形成臭氧的前体物,控制它是一箭双雕。我们会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改善PM2.5浓度的同时把臭氧浓度降下来,谢谢你的提问。

 

  刘友宾:各位记者朋友,中国人民的传统佳节春节马上就要来临了,在此,感谢各位在过去一年中对生态环境工作的支持,提前祝大家新春吉祥,阖家安康。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